白发三千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什么修辞手法

2021-03-17 19:23:42 字数 3019 阅读 1863

1楼:moss闲闲

我想应该是夸张。这句话应该联系下文来解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用白发三千丈的夸张状态来形同诗人的愁绪无穷无尽,不能止息。

2楼:公主小屋

夸张的手法,形容头发比较长。借此来突出下一句的主旨。

3楼:ws彧

夸张手法,将诗中的愁情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4楼:淮工听雨轩

夸张!但也有借指的含义

5楼:匿名用户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发

6楼:匿名用户

七尺男儿身,白发竟有三千丈!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惆怅量化,生动起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什么修辞手法

7楼:特特拉姆咯哦

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扩大夸张,使事物的特点更明显、更突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

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彩。

8楼:黛妮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这两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扩大夸张,使事物的特点更明显、更突出。

2、附原文:

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

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

‘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3、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9楼:羡慕宝贝

1、“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和比喻。

2、“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该诗大意: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4、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0楼:善一柏彩萱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运用夸张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11楼:宾若谷苟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的什么修辞

“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12楼:h伊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楼 匿名用户 拟人原因 姗姗来迟 徜徉着都为动词,只有人才能表现 而晚霞,是不能有这类动作的 所以把晚霞比作姗姗来迟的人 为拟人手法 2楼 果琳沫沫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楼 匿名用户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楼 匿名用户 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 诗...

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楼 匿名用户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楼 匿名用户 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 白桦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楼 匿名用户 拟人原因 姗姗来迟 徜徉着都为动词,只有人才能表现 而晚霞,是不能有这类动作的 所以把晚霞比作姗姗来迟的人 为拟人手法 4楼 果琳沫沫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白桦...

野步周密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潼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楼 因为不懂才注册 周密 赵翼他们各自的《野步》 两首诗 三 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 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 烂醉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 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 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将 秋风 拟人化 认为它是个 管闲事 的家伙 染红了枫叶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