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射手百变小魔女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2楼:素素
e大家都是我小仆人。
易水送别古诗
3楼:blackpink_罗捷
易水送别(古诗)一般指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作品原文: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4楼:百度网友
这股是非常好值得我们我们说好。
5楼:飞机上的大黄蜂
送兄七岁女
别露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接人一燕,不作一行归
6楼:匿名用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古诗“易水送别”怎么读?
7楼:爱情中的那点事
《于易水送别》
yú yì shuǐ sòng rén、
唐代:骆宾王
táng dài :luò bīn wáng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8楼:多多文哲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此 地 别 燕 丹 , 壮 士 发 冲 冠 。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昔 时 人 已 没 , 今 日 水 犹 寒 。
朗诵诗句的技巧: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
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
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 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
“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
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
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
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
《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
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
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翻译: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9楼:故渊
易水送别
唐代诗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yì shuǐ sòng bié
táng dài shī rén luò bīn wáng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词句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
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
“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描写送别的诗句古诗词,描写送别的诗句 古诗词
1楼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 送别诗1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 略去枝蔓直入史事 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 景中带比 荆轲精神千载犹存 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 纯是抒怀咏志之作 开风气之先 2 ...
山中送别古诗的诗句,古诗三百首山中送别
1楼 卿依云仉一 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意思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古诗三百首山中送别 2楼 纵横竖屏 sh n zh ng s ng bi 山 中 送 别w ng w i 王 维 sh...
古诗山中送别,古诗三百首山中送别
1楼 恶魔之痕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意思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2楼 0312求知 唐代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